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的国粹瑰宝纷纷以新的方式呈现,绽放夺目光彩,其中就包括我们的“中国漆”,即大漆,又称“生漆”,是一种珍稀天然涂料,世界公认的“涂料之王”,素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说,可见其珍稀程度。
据考古和史料证实,大漆早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在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漆弓”,被认为是中国“漆之源”。
明代名匠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中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这一历史记载,印证了早在尧舜禹时期,食器和祭器已经被髹涂一色或者被涂为朱黑两色。
采用天然大漆制成的物品无毒无害,常被制成食器。大漆制作的漆器,颜色艳丽持久、耐磨耐腐蚀、防腐防虫。数千年来,受无数宫庭贵族所喜爱,古代常作为皇家贡品,素有“贡漆”之称。如今,漆器髹饰这种高定级手作工艺已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眼镜古称叆叇(ài dài),由北宋司法官史沆发明。宋朝赵希鹄《洞天清录》中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
眼镜和大漆一样,在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少数富贵人家才用得起的奢侈品。到了明清时期,眼镜逐渐成为宫廷贵族“御用”的物件,为了彰显王公贵族的身份,眼镜盒的选用上变得更为考究。从博物馆藏的文物来看,明清时的眼镜盒开始采用大漆工艺来制作。
大漆眼镜盒的运用,可以说是眼镜与大漆的首次“亲密接触”。随着现代眼镜工业的发展,眼镜制作的材质工艺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大漆工艺运用于眼镜开始成为可能。2015年,上海电机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的苏恒先生发表了《基于传统大漆工艺的眼镜设计实验改革研究》专业论文,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提出将大漆工艺运用于眼镜的报道。
苏恒先生在论文中指出,传统大漆工艺的美学特征使其与现代眼镜设计有着天然的贯通,注重传统工艺在眼镜设计中的灵活运用,是塑造眼镜民族品牌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全面开放的中国社会短期内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国的眼镜市场成了世界各国技术和艺术的大荟萃。遗憾的是这场眼镜设计的盛宴中,能体现出中国本土文化特点和民族设计风格的作品少之又少,中国的眼镜设计因为普遍缺乏个性化的创意和人性化的关怀而饱受贬损。
然而,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灿烂的艺术文明,如果能恰当运用传统工艺于现代眼镜设计之中,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眼镜产品,就不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中国的传统工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也能贴近百姓生活,传递出吉祥与美好的寓意。如果在现代眼镜设计中合理运用大漆工艺,可以在眼镜设计的民族风格塑造上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注重传统工艺在眼镜设计中的灵活运用,是塑造眼镜产品民族性格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大漆作为一种天然有机材质,是不可多得的绿色环保材料,既可用于眼镜装饰,改变同质化现状,又能利用大漆的防腐性能减缓眼镜因汗液腐蚀的氧化速度。同时,大漆自身材质的内敛、含蓄、温润与神秘的特质,体现着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大漆的特质就像温润的玉石,它比钻石更加符合东方人的气质。
运用大漆的特质,吸收优秀的科技成果,创作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大漆眼镜。通过将大漆工艺运用到眼镜设计之中将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彰显我们的民族特色,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将大漆工艺应用于眼镜设计之中,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又是对眼镜设计的创新,使大漆艺术的载体更加多元化,同时对眼镜行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2020年12月6日,中国首个“华系”眼镜品牌的发布,震动全国。一个由90后海归才女主理创建的中国眼镜品牌以新的形象和方式与世界见面,它就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目后眼镜。在品牌发布会上,目后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美轮美奂的大漆眼镜。深圳市大芬美术产业协会会长栾立银先生作为目后大漆眼镜工艺合作伙伴,亲临发布会现场,分享了大漆眼镜问世的里程碑意义。目后大漆系列眼镜的推出,让大漆之美在眼镜上“复活”,让中国眼镜有了自己的民族魂、民族风格。
大漆作为一种国家级非遗手作工艺,一副大漆眼镜需要3-6个月漫长的制作周期。目后大漆眼镜从设计上注重古典与现代感的融合,既有东方审美的庄重感,又兼具现代的时尚性和高级感。镜腿木材采用黑金木、红檀木等世界名木,由非遗传承的漆艺匠人手工髹涂创制图案。大漆眼镜已超越眼镜本身的内涵,成为一件无法用工业化标准去衡量和要求的艺术品,精美绝伦,独一无二。根据国家专利信息查询系统显示,目后对包括大漆系列在内的大部分产品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可以预见,中国品牌在崛起过程中,将有越来越多国粹和文化瑰宝在眼镜上“复活”,而且是以更现代、更高级、更潮流的姿态一直受欢迎地活下去。大漆眼镜,只是开始,通往盛世之门才刚刚开启,更多灿烂盛大等着我们去见证。